首页 >品牌企业 > > 正文

精减安徽地级市,取消3市,省直管县

发布日期:2023-06-27 22:48:13 来源:南国城事 分享

安徽省,位于我国华东地区、长江中下游,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,同时也是我国综合性交通枢纽,高铁建设更是突飞猛进,2019年整省被纳入长三角规划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安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,居中靠东、横跨长江、淮河水运干线,再加上无缝对接长三角核心区,使得安徽近些年经济发展迅猛,综合经济实力在中西部地区“光彩夺目”,被誉为“省域经济中的黑马”。

根据最新经济数据显示,2022年安徽GDP总量已经达到了45045亿元,人均GDP为7.4万元,经济总量位历史性进入全国十强行列,人均已经由10年前的26位一跃到了13位,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攀升。

安徽的崛起绝不是偶然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区位优势,安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省份,紧邻长三角苏浙沪,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,其中包括了许多中高端产业,竞争力已经不输苏浙,如今安徽已经整体加入了长三角。

二是安徽在经济领域的大胆改革,特别是非常注重营商环境建设,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,每年吸引省外资金和实际到位资金在全国排名靠前,苏浙沪资金加速向安徽涌入。

三是安徽自身创新实力较强,这些年除了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产业集聚和落地之外,安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,以中科大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培育,成为我国科技转化落地的重要地区,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,比如新能源汽车、量子通信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等。

如今,安徽在奋力崛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、越走越好,有专业人士甚至推断,未来安徽的综合经济实力有望进入全国前五行列,从中不难看出安徽发展潜力的巨大。

一方面,安徽持续深化改革,推动优势产业集聚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另一方面,安徽虽然经过了“三分巢湖”、淮南合并寿县、铜陵合并枞阳,但相比浙江、江苏区划依然不是很合理,地级市较多、且弱而不强,或将限制了安徽的更高质量发展。

合肥

为此小编对长三角安徽区划构思,大胆设想,提出如下建议,供大家交流探讨。

设想一:取消地级市对县、县级市的管辖权

从法理上说,地级市管辖县原本就是违宪,三级行政区划制度(省、县、乡)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划制度。

很多距离地级市区较远的县、县级市对地级市的归属感并不是很强,特别是在没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地级市更甚。

为此建议取消地级市对县、代管县级市的管辖权利,直接推行省直管县,减少中间环节,减少行政成本,提高行政效率。

推行省直管县之后,对于一些综合实力相对较弱、辐射能力不强的地级市,其管辖下的县,能够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发展经济,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,加快县城城镇化,有望形成“群雄并起”的格局。

芜湖

设想二:取消3个地级市

小编说了,建议取消地级市对县的、县级市的管辖权,并不代表取消地级市,目前安徽地级市中心城区发展肯定是要优于县城,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。

为此地级市的管辖范围仅限于下辖区的范围,其中对于单区的地级市,建议直接取消区级职能部门,统一交由地级市职能部门管理。

对于设立多个区的地级市,可以保留区级职能部门,地级市将手中的大多数权限下放至区级,仅需保留城市建设、整体宏观规划、监督指导、特殊部门等。

为此小编认为,对比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等省份,建议安徽取消3个地级市。

一是取消池州,建议贵池区并入铜陵,拆分东至县北部,设立大渡口区划入安庆,其他县均列入省直管。

二是取消宿州,宿州市区与淮北合并,重新成立淮北市,其他县均列入省直管。

三是取消淮南,淮南市区与蚌埠市区合并,重新成立蚌埠市,除怀远、凤台外,其他县均列入省直管。

小编认为,以后的地级市将更加注重城区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民富水平,努力提升城市竞争力,剔除原有靠县域堆积起来的GDP。

蚌埠

设想三:建议11县改区

推行省直管县之后,县域经济发展得到巨大释放,但对于一些郊区县,受地级市辐射带动影响较大,改为省直管县之后,可能会“适得其反”,失去了“反哺”,经济发展可能会衰退,为此建议支持以下县改区。

一是建议将合肥肥西县、长丰县、肥东县改区,推动合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特大城市。

二是建议将马鞍山当涂县、和县改区,继续支持马鞍山跨江发展,提升城市发展空间。

三是建议将凤台县、怀远县、凤阳县改区,并入蚌埠主城区,蚌埠与淮南市区合并之后,加速推动城区相连,打造皖北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。

马鞍山

四是建议濉溪县改区,与淮北城区一体发展。

五是建议滁州全椒县、来安县改区,与滁州城区一体化发展,支持滁州建设成为皖东中心城市。

最后,经过区划改革之后,剩下县、县级市共计48个全部由省直管。

这样的安徽发展会更上一层楼吗?能否短时间追上苏浙,欢迎在评论区一起探讨。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亚洲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